中新社南昌12月1日电 (记者 吴鹏泉)作为重要的国际名片和健康使者,中医药走向世界进展显著,国际认可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,但也仍面临文化差异、角色定位、市场准入、法律保护等方面的问题,需要寻求突破。
11月29日至12月1日,2023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在江西举行,不少与会嘉宾就中医药国际化进行研讨,助推中医药加速“出海”。
“中药类产品在多个国家注册使用,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总额由2013年的4.48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11.95亿美元。”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、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表示,中医药成为中国与东盟、欧盟、非盟、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、金砖国家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。
公开数据显示,目前,中医药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,政府间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50个,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,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30个,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75个,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31个。
虽然中医药的国际关注度和接受度日益提升,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,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,依然存在不少实际困难。
“尚无中成药以药品形式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指出,中成药面临主流市场认可度低的严峻挑战,中药复杂体系是挑战背后的关键难题。复杂体系制约了中医药国际化,需要解决好国际医学界临床认可的疗效判定标准。
只有突破标准壁垒,成为国际“通用语言”,中医药才能更好地“走出去”。对此,中国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(ISO/TC249),制定发布了98项中医药国际标准。
澳门中药研发中心主任王一涛说,希望中医药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、行业协会学会、社会团体组织等与国内外同行朋友深化互利友好合作,合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联盟,通过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、制定中药系列国际标准等方式,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。
加深海外对中医药的认识与理解,对中医药国际化至关重要。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看来,从学校角度来说,要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,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,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、相促进,让更多外国友人认可中医、接受中医。
重庆太极实业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鸿坚同样认为,要搭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,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,通过“以医带药”方式,用更确切的疗效让更多海外民众了解和认同中医药。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中医药“出海”,用好全球药材资源,提高传统药物研发制造水平,搭建全球营销平台,形成中医药国际化的产业闭环。
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《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(ICD-11)》,首次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,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。
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建议,分享各国政府发展传统医药的政策和经验,加强政府间对话、强化机构间协作,深化在促进传统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法规制定、政策制定、规划编制等方面的交流。(完) 【编辑:刘阳禾】
中新社南京12月1日电 (记者 朱晓颖)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,当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。中新社记者1日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获悉,今年12月13日前后,江苏将组织开展多项以“勿忘国耻、圆梦中华”为主题的纪念活动。
12月13日10时,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。
12月13日当天,除了国家公祭仪式,7项悼念纪念活动将同步开展:升国旗、下半旗仪式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;南京市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、12个社区和6家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;全国抗战主题纪念(博物)馆同步举办悼念活动;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悼念仪式分会场,同步举办海外悼念活动;举办2023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;组织“世界和平法会”;举办“烛光祭·国际和平集会”活动。
在公祭日前后,江苏省有关部门还将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、2023年度新征文物史料发布活动、“和平许愿墙”民众签名悼念活动、“童心读历史·云上共成长”主题网络云班会、和平主题学术报告会和专题学术研讨会等。
一批相关出版物将于近期陆续出版,其中包括《时间证人》《拉贝日记——敌机飞临南京》(上下册)《拉贝日记》(青少年版)《宁生,宁生》《南京大屠杀全纪实》《抗战时期江苏和南京地区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》(19册)等。舞剧《记忆深处》、歌舞剧《永不忘却》、民族交响乐《和平颂》等相关文化剧目也将在公祭日前后展演。(完) 【编辑:刘阳禾】
联系人:乐发IV彩票购彩中心
手机:19654030123
电话:0371-43299507
邮箱:43299507@56.com
地址: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贾峪镇